世界杯官网中文版-2022

新会大有荣膺“中华老字号”

国家商务部副部长姜增伟(左二)向新会大有代表(左一)颁发“中华老字号”牌匾后合影。

“亚佗霉姜”以驼背老人画像为标志

对原有的软硬件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

大有已有200多年历史,至今保存不少旧的生产用具。

主要产品蜜饯凉果和果仁两大系列已达200多个花色品种

核心提示

近日,国家商务部在浙江省杭州市召开“保护与促进中华老字号”工作会议,公布了第二批获颁“中华老字号”金字牌匾的企业名单。新会大有酱园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会大有”)榜上有名,并获商务部副部长姜增伟亲授牌匾和证书,这是新会首家荣获“中华老字号”殊荣的企业。

近年来,在国际金融海啸和三聚氰胺奶粉等食品安全危机的冲击下,许多食品企业危机重重,但新会大有却逆潮而上,转危为机,屡创产销两旺的佳绩。其大有亚佗霉姜、大有发财凉果、大有咸干花生等凉果、干果系列产品,不但连续荣获“广东省著名商标”称号,而且先后三次荣获“部优产品奖”和“北京农博会铜奖”,成为广大消费者喜爱和海外侨胞热买的旅游特产手信礼物。近日,新会大有更被国家商务部认定为“中华老字号”企业。

1、传承百年 屡创辉煌

说起与陈皮、葵扇并列为“新会三宝”之一的新会大有凉果,江门五邑及旅居海外的乡亲几乎无人不知,新会大有的确是当地历史最悠久、最负盛名的古老企业之一。

据大有老员工介绍,“大有”取名自《易经》“乾下离上,为盛大丰有”之义。据《新会县志》记载,新会大有源于清朝嘉庆年(公元1799年)创制的著名凉果“亚佗霉姜”,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创办时,以凉果、酱料加工和零售为主业,专门斥巨资在当时新会县行政中心之地的会城镇、也是当时最热闹的人口稠密区——知政中路尚书坊路口(现今东方红中学对面),设上百平方米的大型铺面进行营销。门面张贴一驼背老人画像,为大有商标招牌,格外引人注目。一时生意兴隆,闻名四邑、省港澳,此店一直经营至新中国成立后的上世纪70年代。如今,江会多家大型超市,均设有“大有酱园食品”专柜,供慕名而来的海内外游客购买。

新会大有在200多年经营中曾几盛几衰,起起落落,但始终屹立不倒。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大有掌柜谭梓不幸去世,其子谭某不善经营,生意大不如前。当时恰逢旅美华侨许鸿章、许沃章兄弟从檀香山归国,得悉谭某欲招顶大有酱园,便约同当时有新会第二大酱园之称的调盛酱园创办人曾氏家族各出股本一半,合共白银900两,顶了大有的招牌连同工场、铺面等资产,然后加上“合记”两个字,称为“大有合记”,继续经营。据现存资料考证,新会大有是中国著名侨乡新会最早的侨资企业。

招顶后的新会大有由许鸿章任司理,专门从调盛酱园调来有丰富经营经验的许氏五弟许达庭任掌柜,又再从调盛酱园调入凉果酱料调制高手邓文襟主理生产,这是当时新会酱园界最强的“三驾马车”组合。新会大有随即坚持“人有我靓,人无我有,人有我平,人平我精”的经营之道,不惜以贵于市场价10%—20%的幅度,采购上乘的名优鲜果为基础原料,坚持开发创制适合人们口味的正宗亚佗霉姜、大红柑饼、陈皮梅、和顺榄、大有应子仁面等凉果,以及柠檬酱、酱油、生抽王、老鼓酱等酱料,注重包装和广告公益推介,令新会大有品牌越来越响,生意越做越旺,规模越做越大,逐渐取代了当时最大的和盛祥、调盛两家酱园,成为新会第一酱园。

历史资料显示,从1900年至1935年,这是新会酱园食品加工蓬勃发展并形成产业群的黄金阶段,除大有外,新会(包括时属新会,现归江门辖下的蓬江、江海两区)拥有和盛祥、调盛、和安、时和、六和栈、逢益、合生、合利、同珍、同信隆、厚记等大小酱园企业、作坊数十家,月产各类凉果、小吃逾万公斤,各类酱料数以十万公斤计,不但满足了当地和珠三角周边市场的需求,而且销往省港澳,并出口欧美、东南亚各地。在众多酱园厂企竞争中,数大有产销量最大和最有名气,因此大有一直被誉为“捻家生意”(广东土语,即最拿手之意)。

凉果酱园的生产需要收购大量的生姜、柑桔、荔枝、柠檬等水果,也需要大量的大豆、糖料、陈皮等原辅料,大大刺激了新会及周边地区大量种植相应的水果和经济作物,从而先后促成培育出新会大红柑、东甲老树橙、东坡荔枝、糖蔗果蔗和梅花香蕉等名优水果。由新会大有等众酱园业带起的旺势一直持续到上世纪30—40年代。

到了上世纪日寇侵华期间,新会、江门相继沦陷,国难当头,新会酱园业不可避免地遭到灭顶之灾。直至抗战胜利和解放前夕,在日军蹂躏和国民党腐败统治的恶劣环境下,新会的大部分酱园厂企相继倒闭,只有大有、逢益、合生三家勉强支撑了下来,惨淡经营。

2、“亚佗霉姜” 大有“正斗”

纵观百年,在新会酱园蓬勃发展时期,新会大有一直能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独占鳌头,但在日寇侵华期间,还能顶住侵略者的烧杀抢掠生存下来,既是奇迹,也有其生命力强大的原因。

对新会凉果酱园业历史发展颇有研究的新会政协文史学者许朝燕(原任新会大有主理生产技术经营副厂长)等人,总结性地指出了三条:

一是大有注重货源质量,能未雨绸缪地抢季节,派员专赴产地,宁可贵些也要采购和储备质量上乘的原产地鲜果和相关辅料,并严格按照工艺加工,长期保证大有凉果酱料货真价实,胜人一筹,从而赢得了良好的市场口碑。

二是注重人才,依靠技术。如当年大有得悉调盛酱园师傅邓文襟技术出众,便不惜重金礼聘,并分以一成红股把他招聘过来;抗日战争期间,钱币贬值物价暴涨,为留下生产骨干,大有实行工资与粮价挂钩,解除了员工的后顾之忧。

三是注重名牌传统产品的传承发扬和新产品的开发。多年来,新会大有先后开发生产的陈皮梅、雪花梅、丁香梅、柠檬姜、大红柑饼等凉果及酱品均远近闻名,行销畅旺。

尤其值得称道的是,新会大有特别注重品牌的打造。据《新会县志》记载,亚佗霉姜是闻名海内外的新会著名土特产。相传清朝乾隆年间,会城南山庙对面的田心巷,住着一位姓邓的驼子,人称“阿佗”,以卖自己腌制的凉果酸菜为生。一次偶然的机会,姓邓的驼子以大肉子姜为本,以生榨柠檬汁、新会陈皮和精炼糖等原料为辅佐,酵腌制作的酶姜,具有出人意料的好口味,一时供不应求。因他是驼背的残疾人,所以坊间把这种酶姜以“阿”的谐音“亚”和“驼”的谐音“佗”,改称为“亚佗霉姜”,以避其忌讳。

自此,新会各大酱园争相仿制,以特制的古色古香的陶罐盛装,以各自的商标贴牌运销全国,作为名贵礼品,年销量上万公斤,成为新会凉果的拳头产品。当年颇有知名度的和盛祥酱园是以“南极仙翁”为品牌,调盛酱园则以“华佗”为商标,逢益酱园却以“麻姑”为名,只有大有直接以一个驼背老人画像为标志,产销大有亚佗霉姜。

竞争之下,大有亚佗霉姜因尽得真传,销路最大最广,致使人们在购买新会酶姜时大多指定以亚佗商标的大有霉姜为“正斗”(即正牌)货。

为何大有在竞争中能取胜?皆因大有酵酿的亚佗霉姜有一套严谨的工艺和以多种名贵正宗的药食原料巧妙搭配,制出的霉姜柔软甜滑,气味醇厚,甘甜松化无渣滓,不但口感好,而且具有祛风寒、健脾胃、除痰咳、却晕船、药食同源的食疗功效,成为许多旅居海外华侨指定购买、馈赠亲友的礼物。

由此,大有的亚佗霉姜等凉果随着华侨的传带蜚声海外,出口远销至英、法、德、荷和美国、巴西以及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

3、百年大有 百尺竿头

追古溯今,新会大有源远流长,其百年传承历史积淀的丰富文化底蕴和品牌效应,是江门五邑地区少有的企业文化优势。

新中国成立后,太平盛世更促进了新会大有的发展。1956年,以大有为龙头,联合合生、厚记等7家酱园生产企业和店铺,组建了公私合营的新会大有凉果酱料厂,成为新会酱园发展史上有名的“双七并大有”,厂址设在现今会城浐湾路。1960年,国家通过赎买,大有改造为国营企业。2001年,大有改制。2003年,改制后的大有因种种原因,发展受到挫折。世界杯官网中文版正是看中了大有不可多得的百年品牌的文化积淀,入主大有,正式定名为江门市新会大有酱园食品有限公司。

在新中国成立60多年,尽管间中有过挫折,但新会大有始终保持着发展扩大的势头,现在已经成为一家年产蜜饯、凉果成品3000吨,果仁2500吨,拥有先进生产设施和安全卫生检测设施,被列入全国500强食品企业的大型现代化企业。期间,新会大有在传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应用新技术、新工艺开发和扩展新产品,尤其是上世纪60年代创制的水糖姜,最高年出口总量达120万公斤,为国家创造了大量外汇。上世纪80年代,为进一步扩大规模,新会大有迁址到现今新会经济开发区,新厂房占地和建筑面积扩大至4.2万平方米。

跨入新世纪,经过200多年发展的新会大有,主要产品蜜饯凉果和果仁两大系列已达200多个花色品种,受欢迎的有发财应子系列、陈皮梅系列、新会特产系列、咸干花生系列。这些产品使用的原材料严格按照优质、新鲜、卫生、绿色、环保的现代食品生产理念选取,沿用传统的配方、采用现代先进的加工工艺,用心制作,产品具有“原果风味突出,入口清甜美味,留香持久回味”的特点。

特别是2003年以来,新会大有用3年时间投入了数百万元,按照食品生产企业GMP标准(良好作业规范)的要求,对原有的软硬件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产品的卫生质量安全控制水平有了质的飞跃,实现了主要原料基地化种植、监控和采购,全封闭流程化生产和包装,大量采用真空浸渍、远红外线干燥烘培、连续枕式包装、真空包装等先进食品生产技术,完全抛弃了传统的露天生晒落后生产方式。2005年5月,新会大有通过了国家出口商品检验检疫局的严格审核,取得了出口商检卫生注册证书。2006年3月,新会大有再通过了国家质量检验总局的严格审核,取得了全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QS认证),新会大有商标还荣获“广东省著名商标”。通过这些认证,充分显示大有的质量控制水平和卫生安全监控水平已达到了国家级认证的水平。2011年,新会大有经国家商务部专责部门的严格审核,认定为第2批“中华老字号”企业。